您所在位置: 首页 > 本院要闻 > 正文
本院要闻

【检察官办案手记】指尖滑落的青春:一个迷途少年的救赎与回归

时间:2025-07-30 来源:  作者:詹锋 点击数:

翻开王小海的卷宗,几组冰冷的数字映入眼帘:16岁、498.88元、48个电话、20.8万元。一个本该在校园里安心读书的花季少年,却因对法律的无知和对金钱的轻率渴望,成了诈骗犯罪的“帮凶”。作为他的承办检察官,我的心情异常沉重。这不仅是一个案件,更是一个迷途灵魂的挽救课题。

初遇:校服下的阴影

第一次在办案区见到王小海,他低着头,穿着略显宽大的校服,手指不安地绞在一起。交谈中,我了解到,这个2006年出生的男孩,案发时还是在校学生。为了“赚点零花钱”,他在快手上接触了诈骗团伙,最初只是简单地发送引流短信(iMessage),每组100个号码赚40元,轻松获利近500元。尝到“甜头”后,他胆子更大了,又在QQ群里找到另一伙人,开始架设“手机口”——用自己的手机和卡,为诈骗分子直接拨打电话,充当“人肉中转站”。就在7月13日那天,他用尾号为2367的号码拨出了48个电话,获利300元。而其中一通打给浙江温岭韩某某的电话,冒充“甘肃武警”,竟骗走了这位受害人辛苦积攒的20.8万元!

冰冷的卷宗记录着他的行为,但眼前这个惶恐、懊悔的少年,让我无法只将他视为一个“罪犯”。法律是利剑,也是刻刀,既要惩治犯罪,更要雕琢未来。

审查:宽严之间的抉择

审查起诉阶段,“教育、感化、挽救”的方针和“教育为主、惩罚为辅”的原则,是我们处理未成年人案件的根本遵循。我们委托公安机关进行了详尽的社会调查:王小海成长环境普通,父母忙于生计,对他日常的交友圈、手机使用、网络行为缺乏关注和有效引导;他本人法律意识极其淡薄,起初甚至没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。但他认罪悔罪态度诚恳,是初犯、偶犯,又系在校学生,社会危险性评估不高。

综合考量,我们认为他主观恶性不深,具备挽救的基础。惩戒不是终点,让他知错能改、顺利回归社会,才是真正的司法价值。最终,我们依法向法院提出了适用缓刑的量刑建议并被采纳。这一步,为他保留了完成学业、重启人生的宝贵通道。

溯源:检察建议堵住校园“漏洞”

案子不能止于法庭判决。在梳理案情和社会调查时,一个细节引起了我们的警觉:王小海等人多次利用晚自习后校园管理松懈的时间,在僻静角落频繁拨打电话实施犯罪,甚至存在盗取他人校园卡的行为却未被及时发现!这暴露了学校在特定时段、特定区域的安全监管存在明显漏洞。

“就案办案”治标不治本。我们立即深入涉案学校调研,精准制发了检察建议:直指“校园夜间安全监管薄弱环节”,要求学校加强晚间巡查管理,强化对学生手机使用的规范引导与合理管控,尤其要加大普法教育力度,让法治意识深入学生内心。学校高度重视,迅速整改,完善了制度,提升了安防等级,织牢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校园防护网。从个案到治理,检察建议如同一把钥匙,试图拧紧校园安全的阀门。

救心:唤醒监护+“三师”引航

案子办结,但王小海的“新生”才刚刚开始。社会调查显示,其父母监护缺位是导致他滑向犯罪边缘的重要原因。缺失的监护,需要用法律的力量唤醒。我们依法向其父母制发了《督促监护令》。在那次严肃的宣告仪式上,我们清晰列明了监护职责:必须加强对王小海的交友、手机、网络行为的关注与正确引导,限制不当网络接触,并定期参加家庭教育指导。看着父母签字时郑重又带着愧疚的神情,我知道,家庭这第一道防线正在重建。

然而,仅靠家庭和学校的常规力量还不够。如何确保帮教精准有效?我们大胆创新,整合多方资源,为王小海量身打造了“三师”精准帮教小组:

检察官担任“思想导师”:我定期与他谈心,进行深刻的法治警示教育,剖析其行为的法律后果和社会危害,引导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、金钱观。

专业司法社工担任“成长伙伴”:社工像一位耐心的兄长/姐姐,陪伴他参与社区公益服务,在实践中体验责任与价值,重建社会连接,定期跟踪他的学业进展和日常表现。

资深心理咨询师担任“心理辅导员”:咨询师敏锐地捕捉到他渴望被关注、被认可的心理需求,通过专业疏导,帮助他化解负面情绪,增强自信,培养健康心态。

新生:迷途知返终向光

“三师”合力,精准滴灌。王小海的变化是显著的:从最初的沉默寡言,到主动分享学习心得;从对法律的无知,到能清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根源;从迷茫无助,到对未来有了清晰的规划——他想继续读书,学一门技术。

我们定期评估他的表现,每一次都看到可喜的进步。他认真完成学业,积极参与公益活动,与父母的关系也日益融洽。最令人欣慰的消息传来:王小海通过努力,成功考取了某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!他发来的信息里充满了感激和对未来的憧憬。那一刻,作为检察官,所有的付出都化作了欣慰。惩罚不是目的,让一个失足少年重拾希望、回归正途,才是司法最大的温度与力量。

手记感言:

王小海案,是我办理的众多案件中的一个,却因其未成年人的身份和最终的圆满结局,格外触动人心。它深刻诠释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“保护、教育、管束”并重的核心要义:

宽严相济是灵魂:对主观恶性不深、悔罪真诚的涉罪少年,依法审慎适用非监禁刑,为其保留希望,是司法智慧的体现,也是“教育为主”的必然要求。王小海的成功升学,就是最有力的证明。

溯源治理是关键:办案绝不能止于案卷。敏锐发现案件背后反映的校园管理、社会环境等共性问题,通过检察建议推动前端治理,堵住漏洞、消除隐患,是从根本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一环。

精准帮教是核心:突破传统单一训诫模式,创新“督促监护令”+“三师”帮教体系,是提升矫治成效的“检察方案”。它精准“治疗”家庭监护失职的病灶,整合司法、社会、心理专业力量进行全方位、个性化干预,真正实现了“教育、感化、挽救”的目标。

每一个涉罪未成年人,都是一个需要被“看见”和“引导”的复杂个体。作为检察官,我们手持法律利剑,也心怀慈母柔情,努力在威严的法律框架内,为迷途的青春点亮一盏回归的灯。因为,挽救一个孩子,就是挽救一个家庭的未来,也是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的力量。这,正是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价值所在。

(以上案件由真实案件改编,人物名字均为化名)

关闭

智能悬浮区